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强调对人要温、良、恭、俭、让。
白鹿原远古时期就是人类居住繁衍生息的最佳之地,依山傍水,水上之洲,也叫华胥之渚,古称长寿山、首阳山。在饥荒时自己提出要离开白家,因为他不想在白家白吃白住,而拖累了白家。
仁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也是培养人、学做人、认识人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白鹿原》通过白嘉轩的形象对中国文化的仁义核心价值观做了生动形象的诠释。由于儒学对待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善于协调群体,在人事日用中保持情欲的满足与平衡,避开反理性的炽热迷狂和愚盲服从,终于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原型现象,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先生的一生,布衣自足,不慕荣利,以耿介廉洁自守,具冰雪之操,追求着一种淡泊明志的隐居生活。小说中描写他们两人的义交尤为感人,他们互相扶持,互相鼓励,睡同样的,吃同样的,两人间的感情就如同兄弟,是儒家拟血缘亲情关系的扩大。《吕氏乡约》是吕氏兄弟——吕大防、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制订,吕大钧亲撰的。
《白鹿原》中的朱先生是关学最后一位传人,小说这样写到:杭州一位先生盛情邀约,言恳意切,仰慕他的独到见解,希望此次南行交流诸家沟通南北学界,……他兴致极高,乘兴南去,想看自己自幼苦读,昼夜吟诵,孤守书案,终於使学界刮目相看,此行将充分阐释自己多年苦心孤诣精研程朱的独到见解,以期弘扬关中学派的正宗思想。竟然是白日里游山玩水,饮酒作乐,夜间寻花问柳,梦死醉生……君子慎独。丧祭之礼立,则孝慈著。
人人都能够发自内心的尊重别人,仁爱他人,人与人的关系自然就和谐美好了。如果废弃了这些礼,社会伦理就乱了,《礼记·经解》继续说:故昏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这就把吃人和礼教两者直接画了等号。钱穆先生说:中国人言社会,则尤重其礼俗。
昏姻及时,则男女无有怨旷,故云以阴礼教亲则民不怨也。马一浮认为:六艺之教可以该一切学术,这是一个总纲,学者当知六艺之教,固是中国至高特殊之文化。
宽裕简易者,《乐》之化也。六 礼教的现代反思与重建 礼教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异化,内在精神的异化、外在仪式的异化。《释名》:沦,水小波曰沦。故《易》之失鬼,《乐》之失淫,《诗》之失愚,《书》之失拘,《礼》之失伎,《春秋》之失警。
理,《说文》曰:理,治玉也。已又推之冠、婚、饮洒、相见、庆吊之事,皆不混习俗。由于礼对俗的整合功能,古代儒者非常重视以礼教化民成俗,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吃饱饭、穿暖衣、有了空闲时间还要有人伦教化,不然就会堕入动物界。
人把自己与禽兽区分开来的标准有二:一个是别,另一个是让。《春秋》言是,其微也。
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何休进一步解释婚礼必亲迎是为了体现男先女,即男子先迎,女从后至,而其内容含有的刚柔之义核心则在于阳倡阴和、男女有别。
今天,在中国快速现代化的过程中,城镇化成为基本国策,数千年来自治的、礼让的、温情的乡村正在消失,并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社会、政治、道德、环境问题,国家层面开始重视,民间力量也颇为焦虑。为礼以教人就是圣人制定了礼来教化人,要让百姓懂礼、行礼、守礼,这样就会使人自觉地区别于禽兽,从野蛮走向文明。中国古代有六艺,一指礼乐射御书数,二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乡党》集中记载了孔子的容色声貌、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可以看出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遵循礼的正人君子,并显示出其内在的修养和品质,如孔子在面见国君时、面见大夫时的态度。太古时代,人与禽兽为伍,像禽兽一样不知父子夫妇之伦,故有父子共牝之事,即两代杂乱的性行为。礼是践履的意思,礼仪是内在道德发之于外的实行实践的规范。
郑注曰:师儒,乡里教以道艺者。请问为人妻?曰:夫有礼,则柔从听待,夫无礼,则恐惧而自竦也。
惟其可以推行于全人类,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至高。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
人能好礼、行礼,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标志。此礼历代沿袭,为婚礼的开端,含有序夫妇,理人伦的大义。
亲迎礼始于周代,女王成婚时也曾亲迎于渭水。《仪礼》是记载冠、昏、丧、祭、朝、聘、燕享等等典礼的详细仪式的典籍,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礼仪,提倡一种有等差的人伦礼仪。孔子的温、良、恭、俭、让是其道德修养内修的外见,言行举止,态度风范,都植根于内在心性的修养,需要长期的积淀和修行。九曰以度教节,则民知足。
不斗辨,则无暴乱之祸矣。董仲舒认为《礼》《乐》的功能净化人的审美情趣,因为《礼》制使人节俭克制,调度管束,所以擅长于文饰。
《周礼》是记载古代设官分职的典籍,共记载了王室大小官377名,并详列各官的职权。使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贤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荀子·荣辱》)。
让是礼的主旨,有修养有能力的人要礼让下层百姓,下层百姓就会尽力事奉你,这样上下都有了礼,邪恶奸佞的人被斥逐,疏远,是因为大家都不争了,这才是美德啊。中国古代的华夷之辨的本质乃是文明与野蛮之辨,其重要标准就是礼教。
确实,我们古代社会主要是通过礼教来维护基本伦理的。显然,齐景公一改过去对礼的轻慢态度,是因为他认识到了礼教通过调节社会人伦关系就可以起到治国安民的作用。此外,还有司马光《居家杂仪》、朱熹《家礼》、《仪礼经传通解》等礼书为整合社会风俗,重建礼教秩序提供了理论依据。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说来概括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
男女既别,夫妇既明,故虽有淫乱之狱,而无陷刑之民。疏通知远,《书》教也。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那禽兽有父有子,但没有父子之间的亲情。
十曰以世事教能,则民不失职。礼是成文,经过国家制定,能使大家共同执行的,具有统一性、社会性。
顶: 14526踩: 354
评论专区